承接上文《談香港創科之路 (一)》,由於港人的眼光、經驗累積及思想,都被房地產所主導,坊間一句「high tech,揩野;low tech,撈野。」已幾近代表了絕大部分港人的價值觀及取態。
當然,港府在發展教育及科研方面亦有不少成就。例如,很多不同專業領域的學術界及科研人才都在香港的大學任教及從事研究工作。早前,國家派探測器登陸月球,亦使用了香港某大學研究團隊之成果。又例如,很多醫護人才及研究員亦走訪兩地,在醫療產業發展及研究方面有不錯之互動。
但香港暫時的成就,就主要局限在「科研」的框框裡。作為區域性金融中心,我們卻沒有把「創科」產業化,至今尚未能成功培養出真正的「新經濟產業」。
為何香港「創科」之路會如此崎嶇呢?多年以來,港府無論是投資幾所大學,或發展數碼港、科技園及近來的「北部都會區」中落馬洲河套區的創科城等等項目,都只會被當成是房地產項目。
近日,坊間討論「北部都會區」之際,絕大部分的港人都只集中討論房地產相關的事項。例如,整個計劃會有多少個住宅單位呢?當中有多少公屋及居屋?私樓又會有多少?會有地鐵快線接駁嗎?車站放在那裡?現在地價格升了多少?還會再升嗎?有誰會留心到「北部都會區」裡,還有一個位於落馬洲河套區的創科城?筆者從沒有聽身邊的朋友談起過。
這落馬洲河套區之發展,又有什麼值得大家留意呢?據專家指出,港府發展落馬洲河套區的原來計劃,本來要用上至少20年,好幾年也建不到幾幢以創科為主題的辦公大樓。
為何港府的效率會如此差呢?原來,港府在規劃興建辦公大樓時,把整個河套區分為好幾期,確保「第一期」的大樓有足夠的租客,等到出租率夠高後,證明有充足的現金流時,才會繼續興建「第二期」。這「生意模式」與一般發展、出租及管理工業物業的做法完全一樣,是傳統「收租佬」的做法。如果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房地產項目,「收租佬」的保守做法絕對是穩打穩紮,但以發展出一個「新經濟產業區」為目標,我們又豈會成功呢?
有趣的是,原來港府亦是以這種「收租佬」的思維去管理「科技園」。港府就像是一個「大業主」,以非常官僚的方式向合資格的申請人提供租賃優惠、資助及貸款。
港人以這種「收租佬」思維去管理商廈、購物商場、停車場或服務式住宅等等,肯定是「駕輕就熟」。例如,在一個購物商場裡,地舖要引入什麼國際品牌?在商場那一個樓層裡設食肆?高級餐廳又應該放在那一樓層裡?電梯及通道的設計應該怎樣?應該吸納那些辦公室租客?無論在商界或政府裡,我們都不乏這些管理及發展工商物業的人才,但我們又怎能指望「收租佬」能夠為我們發展出一個「新經濟產業區」?
有見及此,有專家建議以「招商引資」的方式發展落馬洲河套區,乾脆把整塊土地交給有意來港發展的內地創科龍頭,借助市場上的力量,讓它們充份活用這塊土地的價值,為港人打造「新經濟產業區」。
這建議衍生出兩個重要的問題,絕對值得我們深思:
其一、所謂的「招商引資」,我們打算「招」什麼「商」;「引」什麼「資」呢?對不少創科龍頭來說,在內地的發展已越來越成熟,「好端端」的又為何還要來香港?香港對它們來說有什麼難以拒絕的誘因?如要把內地的民營企業吸引過來,或要把部分「新經濟產業」誘導過來香港,我們始終要有實實在在的「經濟因素」在背後。
其二、很多年前,港府發展數碼港,便算是以「招商引資」的方式進行,亦即借助了市場力量。如今,港人只會記得鄰近的貝沙灣 (高級住宅項目),又有多少人會提起數碼港呢?由此可見,「招商引資」並不一定會奏效。
總結多年來的經驗,自回歸以來,無論在香港有什麼鴻圖大計,最終都會被變成是房地產項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