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料網】悠然:從二十大判斷今後五年世情

這兩天,我認認真真讀了習近平總書紀在二十大大會上所作的報告全文,並和過去二十年的報告作比較,發現在眾多的政治術語的背後,是中共對未來五年世情預估和國策重點。

中共有近一億黨員,不僅世界第一大政黨,它更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政黨。在它治下七十多年,完成了人類史上的奇蹟:讓最多人的生活得到最大的改善。據長期增長分析專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的估算,1949年世界上只有10個國家的人均GDP低於中國,98%的世界人口人均GDP高於中國,70多年後,中國將躋身高收入經濟體,從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到高收入國家。

www.ceicdata-01-768x320-1

這個最大、最成功政黨每五年最重要的文作,怎能不嚴陣以待,好好拜讀呢?

我首看重的是它對世情的判斷。

毛澤東時期,中共判斷世界將有大戰,於是三線工程、文化大革命等都在這個判斷之下推行的。鄧小平年代,中共判斷世界會走到和平和發展道路,改革開放、大規模引入外資、全面融入世界經濟,成了這四十年的國策。

我對比過去二十年的文件,發現文件對世情判斷異常準確。

2002年召開的十六大,背景是美國2001年的九一一、中國於同年加入世貿。我們看看2002年十六大報告是怎樣判斷世情的:「綜觀全域,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2001-20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爲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報告點出在2020年前,都是「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爲」,事實也奇準無比。現在回看,九一一使中國獲得了最少十年的和平發展期。九一一之前,美國已視中國為戰略敵人,於是中國大使館被炸、南海撞機事件,眼看美國就要與中國進入全面對抗。突然,九一一發生了,雙子塔倒了,美國為了報仇捲入各種反恐戰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導致它沒心思也沒能力與中國對抗,於是中美關係逐步轉暖,中國又得發展十年經濟,這十年是至關重要的十年,如果九一一沒有發生,美國勢必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遏制中國上。而中國憑藉2001年的實力是斷然無法對抗美國的。

五年後,2007年的十七大繼續保持這份樂觀,要「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再過五年,2012年十八大雖仍指「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爲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已感到重要戰略機遇期可能快將完結,要「全面把握機遇」但也要「沉着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

到了2017年的十九大,中美對抗已風雨欲來,科技戰已開啟,貿易戰如箭在弦上,報告指「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 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最重要是之後兩句話:「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嚴峻」,第一次出現在近二十年的報告裏。

到了今年二十大,中美鬥爭更是無日無之,是除熱戰之外,幾乎遍及了方方面面的針鋒相對。於是,二十大報告不再提「重要戰略機遇期」,而是「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但內容卻多是談風險的,包括:
1. 世紀疫情影響深遠;
2. 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
3. 局部衝突和動盪頻發;
4. 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

從二十大報告看,我們大可估計中共對未來五年世情的判斷:
1. 疫情遠未結束;
2. 中美之間只會愈鬥愈激烈,直到分出勝負;
3. 國家各種安全成了決策考慮重心。鄧小平年代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將改為國家安全和平衡發展;
4. 全球化為區域化取代,全球產業鏈會由長鏈變短鏈;
5. 全球經濟表現會比過去四十年差得多;
6. 中國的回應是全力發展內循環,精力放在RCEP和一帶一路沿線國的外循環。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七十後傳媒人,港大經濟系畢業生,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現爲自由撰稿人,幷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