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料網】悠 然:兩年了,再論烏克蘭戰爭的贏家輸家

當俄烏開戰之初,我在2022年2月24日的《堅料網》寫了一篇〈烏克蘭戰雲下的贏家輸家〉,當時的判斷是:

• 俄羅斯是贏家,因為它最終會得到土地,並且永久削弱烏克蘭。
• 美國短期是贏了,避險資金會湧入美國,提振美國市場。但長遠而言,美國是輸得很慘。因爲它是用長期的國家信用換取短暫的苟延殘喘。
• 歐盟是輸家,因為俄歐(盟)短期難以和好,歐盟只能倒向美國。

• 烏克蘭絕對是輸家,因為它會失去東部,有再分裂之險。
• 中國因遠離戰爭,可能是贏家,但絕不會是輸家。

然後,在同年10月3 日,我又寫了一篇〈俄烏戰爭延續 美國究竟是贏家還是輸家?〉,這文主要在談美國為何是短贏長輸,美國是烏克蘭戰爭的帶頭大哥,但大哥卻是專找小弟歐洲著數,「這樣的大哥,誰還敢跟著呢?」

這些觀點到現在還是經得起考驗,並且愈來愈成現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找尋中找回。

近日,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接受《環球時報》記者的專訪,說「西方對俄經濟制裁幾乎完全失敗了」,又「認為實際的戰鬥不會持續到2025年以後。俄羅斯人將奪取比現在控制的更多的領土,並將實現停火。最終結果將是衝突的凍結,但無法達成真正的和平協定。」

我基本同意他戰爭會停止,但不會終結的說法。現在烏克蘭戰爭打了兩年,我們又可以談談輸贏的問題,這次集中在中美兩國。

美國從短期全面贏家,到贏7輸3。

美國贏的地方包括;

1)在不損害自身經濟下,完成美元收縮週期,這是收割美國海外資產的前置動作。

2)把歐元打入死胡同。從結果看,歐元取代美元成爲全球第一結算貨幣的趨勢已經完全消失。

3)打破了中國拉歐洲作第三極的操作。

烏克蘭戰爭以前,中國的策略是拱歐盟成爲世界的第三極,形成美中歐三足鼎立的態勢,通過歐盟分擔美國對中國的壓力。但戰爭一打響,那些讓內心想脫離美國控制的歐盟國家如法德,也重新乖乖的回到美國的麾下,完全聽美國指揮。

4、通過向歐洲國家銷售能源、武器,獲得巨大的短期利益,還逼歐盟國家產業外移。

輸的地方也不少,包括:

1)戰場逐漸失利。

要知道烏克蘭戰爭是俄羅斯和整個北約對抗,北約由戰爭、軍事、經濟到認知都全面出擊,結果在戰場上,烏軍越來越打不動了。西方裝備援助已經到達極限了,烏克蘭的人力資源也到極限了。在經濟上,俄羅斯卻是愈打經濟愈好,去年 GDP更是歐洲最佳,現在它是慢慢耗着烏克蘭,等烏克蘭自己崩潰。

美國挾整個北約力量支持烏克蘭,烏克蘭卻必敗無疑,這在面子上、地緣政治上、軍事上都是外裏盡失的格局。日後美國不親下場,局面無法扭轉,但親下場既無膽又多顧慮。

2)全球都在去美元。

烏克蘭戰爭開始後,恆隆的陳啟宗曾有一個觀察:「俄烏戰爭最大的受害者是誰?有人說是烏克蘭,有人說是俄羅斯,有人說歐洲都是受害者。我認為最大的受害者可能是美元。換句話說,最大的受害者長遠來說可能是美國」。

理由也很簡單,美國把美元作武器,各國看着俄羅斯,也是唇亡齒寒,結果當然是去美元風險,放是,本幣交易的國家愈來愈多,人民幣佔世界總交易量也由第五上升到第三。

那中國呢?中國是短期小贏到長期大贏。

我們可以從可以去年《紐約時報》的「對俄貿易激增、搶佔汽車市場:中國如何從俄烏戰爭中獲利」看中國的小贏。

文章報道了中國正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獲利,導致俄羅斯從西方轉向中國,購買從汽車到電腦晶片的各種產品。同時,俄羅斯則以極低的折扣向中國出售石油和天然氣。在中國的超市裡,俄羅斯的巧克力、香腸和其他消費品隨處可見。

去年前11個月,中俄之間的貿易額超過了2000億美元,兩國原本預計要到2024年才能達到這一水平。

至於長期大贏,就要從中俄美大三角看,冷戰以來,有一條大國競爭的律律:只要其中兩方合作,就能鬥另一方。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和蘇聯合作,在朝鮮、越南戰場兵擊敗山倒美國。一到中國和美國合作,蘇聯以崩潰告終。

烏克蘭戰爭把想加入西方陣營的俄羅斯,推向了東方,中俄又再一次合力鬥美。

2022年普京訪問中國的意義,等同於1950毛訪問莫斯科,以及1979年鄧訪問華盛頓,這是影響整個世界大格局的標誌性事件,或許在當時看起來只是一個普通外交訪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歷史重要性將愈加凸顯。

至於其他,如中國接收歐盟外移產業(去年德國對華投資增加)、人民幣國際地位提升、接收西方讓出的俄羅斯市場,這些都是幾年的短期利益,現在看起來很爽,但放在大歷史河流裏,其重要性就不如世界格局的變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