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新聞】吳桐山:公營房屋要追數 欠的不止是數量

01c193ffeb2243fa9b338f440bbdeffe
政府可在覓地建屋上大膽推進,細心落實。資料圖片

政府在新年伊始就在公營房屋方面做了不少事,例如過渡房屋項目的接連落成、入伙;詳細公布了8個「簡約公屋」的選址,目標是5年建3萬伙「簡約公屋」;計劃將啟德的隔離設施改建「青年宿舍」。這些措施無論是短、中、長期的,都可以看到政府為解決基層居住難題做了努力。

當然,要做事就必然會有爭議,這不應該迴避,也不值得驚訝。政府也不能自負,自己的規劃和做法也不可能盡善盡美,對社會上的持份者,那些有建設性的建議,應該廣納眾議、完善方案。但對於一些為了個人利益而反對的非建設性建議,就要頂住壓力。畢竟,政府在公營房屋方面的欠債太多,要追數就必須下定決心加把勁。

多年來本港公屋一直供應不足,現時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6年。房委會現時約有135,5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9,1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即共有234,600宗申請。對比房委會最新預測未來5年公營房屋供應量約為12萬伙,意味未來五年僅能消化一半的現有公屋輪候申請。這還僅僅是從數量上而言,行政長官李家超作出全力提量、提速、提效、提質的承諾,如果考慮到要提質,那實在還要做的更多。

公營房屋近年出現「愈來愈細」,但卻「愈住愈大」的怪現象。首先是公屋「納米化」,根據房委會數據,2021年細單位佔13.3%,較5年前2016年的13.1%有所增長。雖然數字變化似乎不大,但最低限度,新獲編配入住公屋的人,其實住得更細了。現時一般新編配的公屋,2至3人單位一般面積約262呎,3至4人單位約323呎,人均面積大約81至131呎。但與此同時,公屋的人均居住面積卻愈來愈大。在2021年,公屋租戶的人均居住面積平均數為145呎,較6年前141呎、11年前137呎多。

公屋、居屋不能「愈來愈細」

新人住得細,舊人住得大。這是因為近年興建的新公屋面積愈來愈細,另一方面,一些家庭逐漸子女長大了,分家離開公屋,變成一些舊人住寬敞戶。這就出現了這種現象。但無論怎麼說,公營房屋人均居住面積仍然偏細,政府說要提質,關鍵就是要讓新建的公屋變大一點。

除了公屋,居屋也是「愈來愈細」,去年的「居屋2022」,啟德啟欣苑全部1,840伙中,320伙屬超迷你單位,實用面積僅約186至189平方呎。結果是這批單位大部分在首階段沒有賣出去。房委會日前邀請居屋申請人去客務中心揀樓,剩下的數百伙大部分就是這些納米單位。但優先選擇的都是綠表的公屋住戶,試問公屋住戶買居屋,怎麼可能買一個比自己本身所居住的公屋更細的單位呢?

其實香港早年的居屋有很多大單位,例如馬鞍山錦暉苑這些大型居屋屋苑,全部單位都是600呎的大單位,這種單位在近年的新居屋中已經基本絕跡,完全看不到了,實在難以想象當年香港政府的大手筆。其實這些單位對基層家庭結婚生仔有重要的刺激作用,因為兩夫妻生育兩三個子女,基本都要換大單位。如果公營房屋供應只有小單位,私樓又買不起,無疑會窒礙年輕人的生育意願。

說那麼多,只想帶出一點,公營房屋要追數,欠的不止是數量,還有面積。既要變多還要變大。如果考慮到這一點,公營房屋要增加的面積就太多太多了。政府在覓地建屋上必須更大刀闊斧,如果按照一些社會人士所吹毛求疵,這裡不行那裡也不行,那這筆公營房屋的債只會愈欠愈多。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