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7日舉行的立法會「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事宜小組委員會」會議上,多位議員建議特區政府應考慮將醫療券服務擴至內地的醫院。幾日前,工聯會立法會議員吳秋北在前廳交流會上,建議政府購買內地住宅,供公屋輪候冊的長者選擇到當地居住。香港社會累積了不少民生難題,近幾日來,一些議員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向大灣區,期望政府為一些民生難題打開新的解決思路。大灣區規劃本來就重視民生,政府應敢於在政策上創新,用好中央政策,解決民生難題。
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事宜小組委員會」會議上,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提出了多項建議,他指出,大灣區內地九市的城鄉居民醫保繳費標準約400元至1000元,建議政府將長者醫療券使用範圍擴大至購買內地醫保,解決本地醫療服務供不應求的問題。
據統計,大約有近40萬本港居民長住內地,主要集中於大灣區城市。政府前年11月推出「特別支援計劃」,為這部分居民提供醫療支援,但只限於港大深圳醫院。金融界陳振英建議政府將計劃恒常化,並擴闊至大灣區的三甲醫院。「A4聯盟」議員楊永杰則建議,政府將醫療券適用範圍擴大至廣東省內11間港資醫院。
議員們的建議,內容不完全相同,是否全部可行,也仍須經過嚴謹的研究論證,但其中一個共同點,是多名議員不約而同地將解決香港民生難題的目光轉向大灣區,期望政府能以創新的思維,用好大灣區的優勢,為破解民生難題找到新的方向。
中央措施利港民生
中央的大灣區規劃,本來就十分注重解決民生問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共享發展、改善民生列為六大基本原則之一。中央自2017年8月起陸續出台多項便利港人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涵蓋了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幾乎已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領域。舉例而言,港人子弟在內地可以得到一視同仁的就學待遇;本港居民可以在內地就業,在內地就業的港人可繳存住房公積金;在內地居住並符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可申請領取居住證,依法享有三項權利、六項基本公共服務及九項便利。
2020年1月1日起,在內地就業、居住和就讀的香港居民可依法在內地參加社會保險,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等,享受與內地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險待遇。
中央推出的這一系列的利港措施,不僅可以讓每一位願意前往內地生活、居住的香港居民享受政策實惠,實際上也為特區政府解決一些長期困擾社會的民生難題,打開了新的路徑。特區政府應以創新思維,用好中央的利港政策措施,切實解決好困擾社會多年的民生難題。
大灣區是解決難題的新方向
看病難是其中一項民生難題,香港公立醫院醫護人手不足,從大灣區輸入醫護人手是其中一個解決難題的方案,目前已有一些政策措施正在試行。而另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案,則是利用好大灣區的公共醫療服務資源。多位議員提出的不同建議,包括將醫療券的適用範圍擴大至大灣區三甲醫院,以及允許用醫療券購買內地醫保,甚至還可以考慮再進一步,由特區政府為在內地公立醫院看病的香港居民支付醫療費用等,均是可以大膽考慮的方案。
住屋難是香港市民最關注的民生難題,開發新界地區大量閒置土地,大量興建公營房屋,達至提量、提速的目標,是解決難題的主要方向。不過,如果真的能用好大灣區資源,或許也真的可以找到解決難題的新出路。經過多年建設,大灣區已經建設成「一小時生活圈」的優質交通基建設施,假如各項政策能配套,大灣區公屋其實並非完全不可能。
融入大灣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方向,不僅要在經濟、科技領域融入大灣區,也應以創新思維,融入大灣區解決各種民生難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