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美國公開將中國定性為系統性競爭對手後,西方國家就紛紛在經濟領域「去中國化」。不過,近來有美國智庫的研究發現,多國對中國的依賴度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日益加深,以「印太經濟框架」成員國為例,大部分國家的最大進口來源地仍是中國。為何歐美銳意與中國經濟脫鈎,卻出現相反結果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在自由經濟市場,政府只能扮演有限角色,最關鍵的還是市場本身。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就奠定「世界工廠」地位,雖然近年人力成本上升等問題浮現,營商環境相比其他國家仍有明顯優勢。歐美大力推動供應源多樣化,但當企業發現中國市場難以被取代,到頭來業務還是會直接或間接流向中國。例如越南,美國希望提升美越合作以擺脫對中國依賴,但越南缺乏原材料,最後仍要進口中國的零件和半成品,稍加組裝變成「越南製造」再出口到歐美。中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太大損失,成本增加還是由歐美消費者埋單。
近年美國推動盟國和中國經濟脫鈎,其實就是廣義上的制裁中國。但許多研究已證明國際性的經濟制裁大多未能奏效,這方面的例子除了早期的古巴,也包括敍利亞。2011年敍利亞爆發內戰後,阿薩德政府受到西方制裁,在外交上一度岌岌可危。此後該國戰火延宕十餘年,阿薩德政府如今已穩定政局,反映歐美制裁徹底失敗。
總而言之,中國只要一日保持競爭優勢,就能繼續在全球供應鏈中發揮主導作用。很多國家想將供應源從中國轉向多元化,但說易做難,除非崇尚自由市場理念的歐美國家變成計劃經濟國家,強迫企業改變供應鏈,拒絕進口中國貨,但這個時候西方國家就變成專制國家了。你說是不是很諷刺?
原文網址:自成一家:無法與華脫鈎之謎-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 on.cc東網 | 評論 https://hk.on.cc/hk/bkn/cnt/commentary/20230924/bkn-20230924000412847-0924_00832_001.htm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