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內地的電影票房全面復蘇。近期國家電影局公布整個2023年內地年度票房創4年新高,其中國產電影貢獻大部分票房佔比。與之相反的是香港電影票房卻「進入寒冬」,早前香港票房有限公司公布,聖誕檔期戲院收入只有1,960萬元,比去年跌4成,更加是20年新低。從側面體現出香港經濟復蘇勢頭不如預期。電影消費內地熱香港冷,這固然與消費外流有一定關係,但我認為更值得業界人士反思的是,香港必須改變青睞荷里活(內地譯好萊塢)大片的思維。
2023年,內地全年電影票房為549.15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83.4%,其中,國產影片票房為460.05億元,佔比為83.77%。相反香港票房僅錄得約14.3億港元票房,僅和2011年大概持平。可以看到,內地電影票房的增長,增長點主要出現在國產電影,整體外國電影的票房,是處於萎縮階段,與香港的票房萎縮差不多。
偏偏香港缺乏國產片這個增長點,香港去年最佳賣座的十部影片,除了本土的《毒舌大狀》之外,其他全部是荷里活電影。傳統上,香港電影業界人士比較「崇洋」,總覺得國產的不如外面的月亮圓,殊不知隨着中國這些年的發展,「中國製造」的影響力愈來愈大。
傳統商品方面,國產新能源汽車比亞迪去年第4季度正式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的純電動車製造商。文化方面,中國多部影視劇近年在東南亞國家的社交媒體引發熱議,知名媒體優酷發布2023年《古裝劇出海報告》顯示,中國古裝劇被譯製為英語、泰語、越南語等16種外語,通過諸多海外電視媒體和新媒體平台播出,覆蓋全球超過200個國家及地區。這些現象都體現出,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文化軟實力的不斷增強。
重拾增長離不開「國潮」元素
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不得不承認的是,無論在商品還是在文化產品上,我們對內地的接納程度反而顯得落後於其他地方,電影市場尤其如此。這兩年雖然香港街頭時不時也會入駐新的內地連鎖品牌,包括茶飲品牌和一些新能源汽車品牌,但事實上香港的進度比起周邊的市場已經很慢。
有一部分原因是定勢思維,傳統上香港電影強於內地,部分人從骨子裏看不上國產電影。但事實上我們忽略了一點,香港電影的輝煌從來離不開中國文化,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正正是內地移民南下的電影人創造出來的,包括黃鷹(編劇),出生於北京;倪匡,出生於上海;王家衛,出生於上海等等,有內地背景的香港電影人製作的電影幾乎頂了半邊天!
香港的強盛從來離不開國家元素,文化強盛亦然,沒有中國文化這個根,我們根本不可能走出國際。去年以來港人熱衷北上消費,這也是告訴大家一個明確的信號,說明港人對內地文化的接納程度日益提升。我相信香港電影票房要重拾昔日增長,必定離不開「國潮」元素的加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