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香港來說,颱風年年有。早前八號風球「馬鞍」襲港,不少市民因這樣極端的天氣而影響到自己的工作。隨之而來的是不少媒體爭相報道:在極端天氣下,政府對社會一些前線員工的權益欠缺保障。
為了凸顯新聞的真實性,有記者跟隨採訪一位從事政府外判物業管理項目的主任,因為崗位性質,無論打風落雨都要照常上班,還要在八號風球前中後各個時段安排保安、清潔等前線職員,負責預防及善後工作。但這些僱員卻缺乏應有的安全保障和沒有颱風津貼。
這個報道,筆者看着看着突然發笑。因為我從事傳媒工作多年,這位記者一路跟隨物管主任在風雨中上班,為他鳴不平,但我知道,其實這位鳴不平的記者,本身也是在八號風球下上班,同樣沒有安全保障和颱風津貼。令我忍俊不禁的是,記者為他人鳴不平,卻不能為自己鳴不平。
薪酬不變 工作量卻激增
極端天氣下,最沒有保障的恰恰是新聞工作者本身,尤其是香港的新聞工作者。香港記者屬於「高學歷、低薪金」職業,入職要求具備大學程度,但薪酬偏低。近年有薪酬調查結果顯示,香港記者協會向400位新聞工作者發出問卷調查,其中包括了記者、編輯、攝影記者、採訪主任及總編輯等職位。接受調查的400位新聞工作者中,大部分月薪為1.9萬至2萬元,而4萬月薪以上的受訪新聞工作者僅佔9%,而且薪酬比起上一年也沒有什麼變化;雖然沒怎麼加薪,但有41%受訪前線香港新聞工作者表示,他們的工作量與五年前比較增加了很多。
綜觀國內還是國外,香港新聞工作者相對待遇都是最低的,但諷刺的是,經常為社會一些弱勢群體打抱不平的卻是這些新聞工作者。事實上,他們本身的處境卻是非常惡劣的,這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社會現象。
回想在2019年的暴力示威活動中,香港部分媒體不是傳播事實以正視聽,而是對暴力活動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當中有《蘋果日報》這些包藏禍心、抱着政治目的的媒體,也有一些媒體純粹是為了博取眼球而譁眾取寵。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多少與新聞工作者本身社會地位低、待遇低有關係。
社會是一個有機體,新聞媒體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互影響。香港媒體系統龐大,在社會中擔任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對社會有着無可估量的影響力。香港現在進入了「愛國者治港」的新時代,要推進新聞工作者專業化,從而對社會起到積極的正面引導作用,那麼提升新聞工作者的待遇和社會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這樣,他們才可更有底氣去引導香港社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