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逝世,世界各地都有悼念活動,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也設有吊唁冊供公眾悼念,時值中秋節假期,香港的英國總領館外出現悼念人龍,而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回應記者提問時亦表明,會派適當代表前往致哀。
在香港社會尚未完全走出過度政治化陰霾的背景下,市民悼念英女王無可避免地被加上政治化的解讀,甚至被視為一種另類的集體政治行動,或者被冠以「念殖」的標籤,大有引發新一輪的政治爭拗的勢頭。在行政會議前的記者會,記者席上的人士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以提問的方式將特首和特區政府拖入水中,以此觀察特首、特區政府如何應對這一政治爭拗。
英女王在位70年,不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全球政治現實的角度看,都是一位對世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外界在她逝世之後,作出悼念,也是人之常情。全世界各地,不只是英國人,或將其視為王的英聯邦地區的民眾,參與悼念活動,也還有許多不同國家的國民,參與悼念。
香港出現悼念英女王的人龍,並不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即使特區政府派出代表,特區政府官員、行政會議成員,以及立法會議員前往悼念,也應從正常的禮儀去觀察和解讀,完全沒有必要過度地政治解讀。
香港曾經被英國殖民統治長達一百多年,在香港回歸前,伊利沙伯二世曾經兩次到訪香港,期間更曾探訪公屋、走訪街市,一些市民至今留下較深刻的印象。一部分香港市民,習慣以市俗化的「事頭婆」稱呼英女王,直至今日,仍有些人未改這種習慣。香港也仍有一些建築物、學校,以伊利沙伯命名,回歸以後,沒有改名,社會和市民也習以為常,不以為異。
香港回歸,落實「一國兩制」,就是要解決歷史遺留的問題。而「一國兩制」本身就是一種包容性,尊重歷史的制度安排。香港的歷史有兩個重要的事實,一是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由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現代化大都市,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另一個重要的事實則是,香港在1997年回歸祖國,開創了「一國兩制」的治理模式,納入國家治理體系,並且繼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還將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兩方面的歷史事實都應該受到尊重。
「一國兩制」保留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和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不變,本身就是尊重香港歷史和現實的做法,國家有足夠的自信和寬廣的胸懷,允許香港繼續按原有的模式發展資本主義,也有足夠的信心,可以讓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得到更好的發展。
從市民的角度,沒有必要抹去過去的記憶,也不必改變生活上的習慣,但須清醒地認識和接受香港已經回歸的事實。一部分市民不論是出於對過去的情感和記憶,還是出於對現實的想法,前往悼念英女王,本身沒有甚麼問題。多人前往悼念,反映出香港社會的一些現實情況,也沒有必要刻意地遮掩。
但如果有人刻意將這一社會現象,戴上政治的帽子,作為一種對現實的「軟對抗」,則是危險的做法。另一方面,將悼念英女王,籠統地視為「念殖」表現,甚至為每一位前往悼念的人,都扣上「黃絲」標籤,同樣也是危險的做法。
香港社會恢復平靜之後,應盡快走出泛政治化的陰霾,不應該將甚麼事情都簡單粗糙地進行政治化處理,引發更多的社會爭拗。特區政府在這次事件中,如能以平常心處置事件,或者有助於平息這次不必要的爭拗。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