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料網】寒柏:香港作為金融中心所面對的問題及風險 (3/4) 

承接上文《香港作為金融中心所面對的問題及風險 (2/4)》

4) 香港金管局可能存在的監管漏洞

面對美國的「加息周期」,香港政府及監管機構有什麼想法呢?綜合來說,香港官員提醒市民香港未來利息將會上漲,但同時認為美國加息對香港銀行體系及樓市所構成的風險尚算可控:

  • 市民供樓負擔水平可控: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表示,香港的利息亦會趨升,將會增加供樓負擔。但本港銀行經營穩健,風險相對低。樓市方面,陳茂波認為新造按揭平均成數只有5成左右、每月供款佔收入僅37%。
P2022022300150_photo_1209715-768x512-1
  • 美國加息步伐不明: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先生則指,聯儲局表明不再提供一貫的清晰利率前瞻指引,未來的加息步伐將有較大不確定性。美國加息,港元拆息升勢將會持續,甚至乎加快。

前者只着重說明「加息周期」對市民供樓負擔的影響,後者則不過是總結市場對利率走勢的看法。兩者皆沒有前瞻性,更加沒有大局觀。港府及金管局在面對嚴峻的環球金融動盪情況下,仍只是着眼於香港房地產及物業貸款範疇。儘管房地產市場是香港的命脈,但過份着重於過去的經驗,或會出現「燈下黑」,忽略了一系列的風險:

  • 財務公司及非銀行金融機構,並不全盤受金管局監管:近10年以來,金管局對物業相關的貸款進行一系列的監管,先後向銀行發出多份「審慎措施指引」。這些措施無疑限制了物業相關貸款的成數,確保借款人的現金流及還款能力,並有助改善銀行體系裡物業相關貸款資產之質素。

但現實情況下,大量不受金管局監管的財務公司早已加入物業貸款市場。因此,金管局增加了銀行經營的難度並改善了銀行的資產質素,但卻不能同時保障樓市。無論是企業及個人,都有很多方法「借盡」。陳茂波所指的新造按揭平均成數只有5成左右,這只代表那些借款人向銀行借了5成貸款,但不代表他們沒有向其他財務機構再融資。

  • 銀行以各種方式規避「審慎措施指引」:金管局只准銀行借出等於物業價值4至5成左右的貸款。很多銀行便向各大小企業額外多借2成至3成左右,名義上是「營運資金貸款」,表面上看與物業貸無關。銀行按金管局要求,還會替企業作出一系列的財務分析及貸後用款管理及追蹤,做得似模似樣。但撫心自問,如果銀行沒有獲得客戶的物業作抵押,單看企業的現金流及前景,又會否冒險借出那筆貸款呢?
  • 關於銀行對其他財務機構的貸款業務:由於金管局重點針對物業相關類別的貸款,銀行只得多做其他業務。例如,自2008年以來,很多銀行都多做各種財務機構的業務,當中包括同業拆借及非銀行類別之財務機構 (non-bank FIs)的生意。

一直以來,這些貸款業務的批核都相對簡單,大都只看金融機構的聲譽、背景、信貸評級及幾個財務機構相關之風險數據,遠比一般企業貸款及結構性貸款的分析簡單得多。當物業相關類別貸款的增長較困難之際,很多銀行便選擇向這些金融機構放貸。

銀行向金融機構放貸有什麼問題呢?其實絕大部份金融機構,包括銀行的透明度都非常低。例如,我們可以輕易知道很多上市公司的頭5大客戶,但我們可以知道某間金融機構的20大客戶是誰嗎?金融機構購買了什麼類型的衍生工具,我們又瞭解多少?

由於金融機構從事的業務相對複雜,就算對外披露了相關風險,大眾亦不可能瞭解清楚。其實,甚至乎銀行本身亦未必會對其他金融機構有很深入的認知。對於監管機構來說,銀行向金融機構貸款之際,又能否有效地控制它們的資金用途呢?

今時今日,很多金融機構都參與各種衍生工具的投機,我們有沒有足夠的監管,確保這些衍生工具的起跌,不會造成金融動盪?我們可以確保那些交易都沒有惡意沽空的成分?

  • 「內房風暴」對香港銀行業的衝擊:正如前文提及,現時內房商的經營出現困難,早已對香港銀行業界構成衝擊。值得關注的是,香港銀行所承受的問題比內地銀行更大。
wd07235_5467_0207_002-195409-768x413-1

由於絕大部份香港銀行的境外銀團貸款及企業債,都沒有抵押品。最多亦只會以一些合約形式綑綁某些境內資產,一般情況下不可能直接以內地房地產作抵押。反之,內地銀行向內房商借貸,可輕易而舉的拿到重要的內地抵押品。兩者的風險並不一樣。

有趣的是,在過去10多年以來,金管局一直非常關注香港房地產相關的「有抵押貸款」,檢視各大小銀行有否違規,但對於「無抵押貸款」卻相對忽略。絕大部份內房商的貸款業務皆沒有抵押品,涉及跨境用款,其風險根本遠比以香港物業為抵押的貸款更高,但金管局卻偏偏把精力放到「有抵押貸款」之上。

此外,很多內房商的借貸槓桿一直偏高,還以各種手段把貸款隱藏或「出表」,這一直都是業界的「公開秘密」,但金管局對相關貸款業務的監管卻是後知後覺。

總的來說,我們吸收了1997年的經驗,金管局對物業相關貸款之監管非常專注。每逢對本地銀行的例行審查,只重點看「有抵押貸款」,無可避免地忽略了其他「無抵押貸款」,成為了監管機構的「燈下黑」。

(文章為第3篇,合共4篇,待續)

文:寒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