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寒柏
由疫情爆發至今,坊間很多人都鼓吹香港應該向新加坡學習。某些香港商界更認為,如香港再不跟從新加坡完全放寬關口檢疫,金融中心的地位將被對方取替。一直以來,主張「躺平」或所謂的「0+0」政策的人,都對「躺平」的代價絕口不提。新加坡「躺平」了多一段長時間,換來了一年半載的經濟增長數據,其代價又是什麼呢?
近日,新加坡多間公立醫院出現床位緊絀的情況,急症室「爆煲」。新加坡民防部表示,今年上半年接獲的緊急求助電話數目較去年同期增加32%。以某所醫院為例,上月底至少有6天,急症室輪候時間都接近或超過24小時。某些當地醫生還透露,患者在急症室內過夜已成為常態,有人還要等超過4天之久,才能分流至其他病房。據當地某位醫護人員透露,每名急症室護士最多只能同時照顧3名病人,現時有機會要2名急症室護士同時照顧超過50名患者。
眾所周知,新加坡政府對公共資訊的披露較謹慎,對傳媒的管制亦相對比香港更嚴格。暫時來說,我們仍無法確知當地的具體情況。儘管我們無法在新加坡主流媒體裡確認當地出現嚴重的醫療擠兌,但醫院及急症室已明顯有壓力。
現時,新加坡有大約568萬人口,現時有205萬人確診,平均7日的單日確診仍有7,932宗。一般來說,有至少10%的患者在「轉陰」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長新冠」後遺症,包括腦霧、肺功能受損、微絲血管壞死及性功能障礙等等。另外90%的康復者,亦需要一般長時間來調整好身體。既然新加坡有205萬人確診,即至少有20.5萬人正受「長新冠」問題所影響,絕對不是少數。
新加坡有多少人因新冠肺炎而喪生呢?據當地政府統計,原來只有1,660人。很多人認為,由於新加坡的接種率在很短時間內已達至超過90%的水平,因此成功減少重症率及死亡率。但實情時,原來各國在計算新冠肺炎死亡個案的分類上並不統一。以內地、美國、歐洲大部分國家及香港而言,就算死者有其他基礎病,但只要他們患有新冠肺炎,都會被歸類為新冠肺炎死亡個案。但新加坡政府則把所有同時患有基礎病的死者剔除。
只要死者同時有其他基礎病,新加坡政府均不會當成其死因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換句話來說,即那1,660新加坡死者,居然都是沒有什麼基礎病、相對健康的人,死亡數目絕對不低。
以新加坡的經驗來說,我們已證明只讓國民接種疫苗後便「躺平」無法遏止疫情。其一、極高接種率的疫苗,仍無法製造「免疫屏障」。其二、新加坡的超低死亡率只是統計取向不同,它們把所有患有基礎病的死者完全剔除,其死亡率自然夠低了。其三、疫苗接種及門戶大開地讓國民感染,依然無法製造出「免疫屏障」。由於病毒不斷變種,再加上康復者的抗體水平會隨時間而下降。患者尚有不同程度的「長新冠」狀況,要長時間才能恢復免疫力。如此一來,康復者在抗體下降及身體尚未復元之情況下,如在再遇上新變種病毒,其病情或會反過來更嚴重。外國已有研究證明復康者再受感染後的住院比率,反而比初患者更高。其四、現時新加坡醫院及急症室皆有壓力,之後又會否現嚴重的醫療擠兌呢?
由此可見,新加坡政府要所有國民一同犯險,其代價非輕,但僅能換取一年半載的經濟增長。這又是否值得呢?
重點是,香港的經濟背靠內地,其定位及結構與新加坡不同。就算香港完全開放,又能否把新加坡的海外生意搶回來呢?此外,香港經濟不景氣及資金流失,一方面是因為美元大幅加息。另一方面是因為香港抗疫失敗而無法與內地「免檢通關」所致。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元加息的情況下,新加坡第3季度經濟增長(經季度調整後)已降至1.5%。當地政府認為明年將有下行壓力。如果明年新加坡的經濟增張歸零,這豈非「賠了夫人又折兵」?
新加坡全面開放後,醫院病房及急症室出現明顯壓力,當地政府更研究重推「口罩令」及「疫苗通行證」等措施。由此可見,疫苗接種後便「躺平」的代價不輕,亦根本無助解決疫情。新加坡用如此高昂的代價換取的經濟增長,亦正被美元加息而逐步抵銷。
總的來說,港府應該考慮清楚現時防疫政策之利弊,並以新加坡為前車之鑑,盡快在抗疫道上撥亂反正。
作者為學研社成員,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