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將軍澳發生巴士翻側意外。
文:寒柏
1月1日新年伊始,一輛新巴於將軍澳懷疑失控剷上行人路並且側翻,釀成12傷的交通意外。據媒體報道,當時巴士上有31人,包括15男、14女及2名小童。事發地點並非「交通黑點」,涉事司機涉嫌「危險駕駛」被捕。
巴士的載客量較多,一旦發生意外,其後果是非常嚴重的。近年來,最轟動的一宗巴士相關的交通意外,發生於2018年,事故有19死67人受傷。除了巴士相關的交通意外,港鐵的每日載客量更多,近年亦頻生事故。意外的發生可能與個別工作人員及車長有關,亦可能因機件老化及故障造成。但值得留意的是,大型交通工具頻生意外,亦明顯涉及管理的問題。
公共交通民營化是為了增加效率及活用資源,亦可以借助商界的力量而期望在管治上做得更好。但政府對公共交通專營機構作出「利潤保障」的同時,營運者有沒有為市民所得到的服務作出保證,又有沒有在最大的程度下對我們廣大市民作出「安全保障」?
有趣的是,無論是巴士司機或港鐵車長,每天都背負幾百、甚至成千上萬人的性命安全,責任巨大,但只得到微薄的薪水,還要因為人手不足而經常加班。如果以相關工作所背負的人命數目計算,作為巴士及港鐵車長的責任,恐怕至少與飛機師無異。為何「機師」與「司機」的薪金水平卻如此天差地遠,當然,飛機師要學習更複雜的飛行知識,學歷要求更高。但如今民航飛機早已由電腦所主導及控制,反而AI駕車尚未真正研究成功。到底在日常工作上,是「機師」還是「司機」更辛苦些,亦難說。
想深一層,我們應該提高公共交通工具司機的薪金及待遇,亦要減低司機們每天工作的時數,而確保他們有充足的休息。此外,我們亦不妨提高對司機的學歷及入職要求,亦可以增撥資源培訓他們。這樣大幅增加每名司機的專業知識水平,培養他們的操守,並配合定期考核及突擊檢查,同時以「高薪」來增加他們怠工的代價,這樣才可以有效減少「人為失誤」。
至於「錢從何來」,在資本主義社會下,一般商業機構都半是「瘦下肥上」。企業家及高級管理層可以得到「天價」的薪金及花紅,在薪酬代遇上與「前線及基層員工」有很大的差別。這種「瘦下肥上」的本質是什麼呢?是假設了「最高層」可以不斷為股東創富及製造利潤增長,所以股東才會把大部份的錢留給「最高層」。今時今日看來,香港的公共交通營運者只是不過不失的專營機構。每年的利潤獲政府保障,也不見得有什麼增長及創新;「最高層」為股東創富之上有什麼貢獻及具體價值?此外,在大數據年代,私營部門在營運公共交通工具上,又是否還有明顯優勢?
理論上,如果把公共交通工具專營機構大部分「最高層」的薪酬,都平均分予「中層」及「前線司機」。「中層」負責管理,「前線」負責營運,或許會有更佳的效果;現實上,至少每當發生交通意外或機件固障時,「最高層」一體受罰,其酬金及花紅會被直接削減,或有人要因此「下台」等等,我們才可以確保「最高層」真正關心起市民的安全。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