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新聞】吳桐山:政府終於把防疫的責任還給市民

b00fdaea50874ee497822f7c0a067c37

防疫抗疫政策的轉變,利於香港民生經濟的成長。

文:吳桐山

政府於28日大刀闊斧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包括取消檢疫令,不再定義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取消「疫苗通行證」安排;取消對入境人士的所有強制核酸安排等等。有人形容這是政府抗疫「躺平」。我認為這種想法太膚淺,應該這樣理解:每一個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只是當病毒出現時,市民不懂如何保護自己,政府才出此下策用強制措施逼市民防疫,猶如手把手地教你防疫。三年過去了,絕大部分市民學會了,也有了充足的藥物、疫苗、抗原檢測,這些都是市民抗疫的武器。政府是時候退場,把保護自身健康的責任還給市民。

今次改變本港的抗疫方向,由以往的政府主導各種措施促使市民防疫,變為主要由市民自覺防疫。這種理據,包括高疫苗接種率、足夠的藥物、累積了應對疫情的豐富經驗、市民有了更好的防禦能力等等。這種調整有利於本港經濟復甦和市民的生活復常,也有利於加快與海外和內地的復常通關。

在疫情初期,人們對病毒了解有限,未有有效的疫苗和藥物,政府必須用盡手段保障市民健康。例如,以「安心出行」追蹤,以邊境隔離檢疫來防止病毒輸入,以「疫苗通行證」谷針加強市民防疫能力等等。這是政府負責任的表現。

但隨着病毒的毒性逐漸弱化,加上疫苗和藥物的研發,社會整體免疫屏障的增強,這些靠政府「他律」來達致的防疫手段亦漸漸退場。這猶如市民已學懂了自己去對抗病毒,手上也有了足夠的武器,大家都是成年人,應由自身主導抗疫,而政府則退居身後調控資源默默予以支持。

要知道,政府的防疫措施越多,社會運行的效率亦愈低,因為這些措施難免會阻礙了市民活動的空間,影響人流、物流,影響婚戀、生育等等。但其實如果每個人都懂得保護自己,無需政府強制,一樣能起到很好的防疫效果。

在這種轉變的背後,有兩點需要做好。

第一,政府要着眼長遠,促進全社會的健康運動。包括做好全社會的清潔衛生工作,例如推進全港滅鼠行動;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完善社區的健康設施配套,提升市民的健康和衞生意識。這樣才能讓市民有健康的體魄應付包括新型冠狀病毒在內的一切健康威脅。

第二,過去三年,很多市民對政府產生了防疫依賴,政府要明確告知市民防疫政策方向轉變的意義。

第三,對於高危群組,政府仍須重點出手,聚焦「防重症、防死亡」,通過鼓勵疫苗接種,保護「一老一幼」高風險群組。

香港已有相當比例的市民與新型冠狀病毒交過手,有經驗和能力應對,只要市民自覺自律,切實為自身的健康把關,政府防疫措施的退場肯定可以提升社會運行的效率,讓每個市民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