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料網】悠 然:「好言相勸」式的中國外交是真弱勢嗎? 

除熱戰之外,中美在貿易、科技、金融等戰線正打得精彩絕倫,正是懂行的看問道,不懂的看熱鬧。在和不少朋友聊天時,他們都對戰況深感憂慮,理由之一是中國外交表現太弱,近日換了外長,又撤了「戰狼」發言人趙立堅,都顯示外交系統的強硬無以為繼。

167384464887626_P19912931.jpeg
外交部前發言人趙立堅

中國的外交表現真的是很弱勢嗎?

《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的最好方法,就是看對手。澳洲有一個智庫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他們在網站實時公佈最新亞太實力指數(https://power.lowyinstitute.org/)。美國在世界仍然擁有最多權力,但中國正在逐漸追近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事實上,該指數只有兩個「超級大國」,就是中美。

指數所根據軍事能力和國防網絡、經濟資源和關係、外交和文化影響力、復原力和未來資源等措施對2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排名。在綜合實力上美國依然居首,得分82.2分;中國以74.96緊隨其後;第3位則是日本,得分38.75。美國在軍事能力、國防網絡、外交、文化影響力、復原力等五個領域居於榜首,而中國則在經濟資源、經濟關係和未來前景等三個領域排名第一。

c91d842a043b404da8e78ac322d1006d_tplv-mlhdmxsy5m-q75_0_0.image_

在澳洲研究機構眼中,中國在亞太區的「外交影響力」是排名第二,和美國只相差0.6分(中美分別為89.8和90.4)。

那為什麼不少港人會有中國外交勢弱這個印象呢?

筆者認為原因有二:

1) 中國外交的表達方式是古典的、隱藏的和客氣的,以盡量不說破為上。

中國外交有很多客客氣氣的表述,如「不得不」、「好言相勸」等,其實都是深藏殺機的。事實上,中國外交辭令如說「坦率交談」意為「分歧很大,無法溝通」;如說我們「不能置之不理」是表示「即將干涉」等,網絡上有關中國外交辭令解讀的文章很多,但一般港人是不會深究的,就如〈人民日報〉探討稀土問題時對美國發出:「勿謂言之不預也」的警告,對歷史稀有了解的人都會想到1962〈人民日報〉標題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論〉文章,對印度侵入麥克馬洪線,有「我們要正告印度當局,勿謂言之不預也」一句,這是中國官方最高警告的外交辭令,但驟眼一看容易使人覺得是文雛雛和軟棉棉的,一點力道都沒有。

2022122217550315478
中印邊境緊張對峙

2) 中國傳統戰略講求「先禮後兵」和「留有餘地」,這和西方的「先兵後禮」和「徹底擊敗」思維背道而馳。

中國是東方的文明古國,經數千年歷史變化形成的獨特思維方式,說話要「守分寸、講道德」,做事則「留有餘地」和「仁至義盡」。

就以《孫子兵法》為例,此書雖是用兵打仗的兵書,卻是一再強調「慎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的理想,故在操作上強調逐步升級或降級,以先禮後兵、後發先至為行動原則,即「伐謀不服才伐交,伐交不服才野戰,野戰不服才攻城。」

然而這種曲線思維,卻和西方文明打交道時在言語上略顯「吃虧」。西方世界的軍事思想是反過來想,他們「重侵略和殺戮」,以「徹底擊敗和摧毀」為原則,目的是「贏得敵人無條件投降」,簡言之,是一套「先兵後禮」的直線思維。更使問題變得複雜的,是現代傳媒生態喜歡西式的「快、簡、爽」報道風格,在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下,一般港人如只看傳媒報道,沒有細心分析的話,以為中國政府說話溫柔,行動全無,更看不到政府實際操作和事情結果。

迄今,中國所有的佈局在等待美方出牌,中國並不急於和美國一戰,更多是回應式,2022年8月佩洛西竄訪台灣,解放軍組織大規模軍事演訓活動,誰勝誰負?一個政治生涯即將結束的老太太,與整個第一島鏈的實際控制權之間,孰輕孰重一目了然。佩洛西竄去一趟告別之旅, 解放軍的軍事演訓活動標志著「第一島鏈」正式被突破,這個概念以後僅僅是地理學概念,失去了任何地緣政治意義,用中國的說法是「有理、有利、有節」。可見中方的「好言相勸」、「仁至義盡」、「不得不」是藏着極大殺機的。

S1-DP411_PELOSI_M_20190924172547-768x512-1
佩洛西

看官,你仍覺得中國的外交是很弱的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