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譚嘉明:「大佬」不能亂叫?

中國傳統講求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原來在日常用語也有講究。出言不遜,很容易就不小心說錯話,不但會被人認為無禮貌,更可能被人誤會你是傲慢的人,甚至引起不必要矛盾。

香港華洋雜處,戰後難民湧入,可謂五湖四海各路人士齊集香江。早在50、60年代已經有南「不」和的社會民情,一代笑匠梁醒波主演的《南北和》電影系列就真實反映當年香港實況。故事講述廣東人張三波(梁醒波飾)和外省人李四寶(劉恩甲飾)租住在同一間公寓裏,兩人又同樣經營着洋服店,互為競爭對手關係的他們之間常常因為生意問題而產生矛盾,生活中也經常因為南北習慣和語言的差異而引起爭吵。笑料百出,成為全套劇最大娛樂笑點。時至今日,回歸後中港已成一家,南北兩地人員來往已成日常,生活文化基本上已沒有什麼隔閡。

「大佬」顯老?

近日朋友分享一則生活瑣碎笑話,則叫人不禁莞爾。原來最近友人有新伙記入職,新同事見人必恭必敬,稱呼必叫「XX兄」云云。傳統上廣東人日常稱呼人家「XX大佬」,或「XX兄」都是十分平實的用語,基本上大家都是持敬相對而已。

當然「大佬」、「兄」(英文意思:big shot, leading some or group)其本義可解作「哥哥」,日常也可用於對男性的尊稱(但不一定比自己年紀大;常用於陌生人;如果用於熟人,則多帶玩笑口吻而已)。沒想到新伙記的恭維卻引來另一位男同事反應,埋怨新伙記的稱呼令其尷尬,令其變老了云云。大家聽罷都好奇反問,男同事是香港人嗎?何解會如此認真?

古人社交用語3大原則

中國傳統講求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原來在日常用語也有講究。出言不遜,很容易就不小心說錯話,不但會被人認為無禮貌,更可能被人誤會你是傲慢的人,甚至引起不必要矛盾。古人社交用語3大原則:一、不同階級用語有別;二、貶低自己,尊敬他人;三、長幼有序,稱呼小心。

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可見於《韓非子‧難三》:「今足下雖強,未若知氏;韓魏雖弱,未至如其在晉陽之下也。」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昔稱吾於穎川,吾常謂之知言。」唐·韓愈《與孟東野書》:「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楊沫《青春之歌》第1部第13章:「余與足下俱係北大同學,而令戚又係余之同鄉,彼此素無讎隙。」

由上述可見,即使是同輩,也要講禮貌,不能隨便亂稱呼!不過此情形多用於讀書人身上,一般百姓則不會太在意。作為有知識、學養之士,稱呼他人得體有禮,是基本的尊重呢。古人稱呼他人會用「足下」,原來「足下」一詞源於一個令人遺憾的故事。

據南朝宋劉敬叔撰的《異苑》記載,春秋戰國時晉國的公子重耳受人所害,在忠臣介子推(也作「介之推」)及其他人的保護下,流亡國外。後來重耳得以回國掌權,成為晉文公,想重賞介子推。但介子推卻歸隱山頭,不願領功,晉文公想到焚燒山頭來逼他「出山」。介子推卻寧抱着樹活生生被燒死,也不願領功。晉文公非常傷心,用介子推緊抱着的樹做了一雙木屐說:「悲乎足下!」表達他遺憾惋惜之情。後來「足下」就成了尊重他人的稱謂了。

交流在乎真誠相待

當然,生活在21世紀的今天,如果硬要遵從古人的尊卑來行事似乎有點兒那個。朋友公司這則「大佬」稱呼笑料,原來聲稱感到尷尬的男同事,並非廣東人,來港生活也是近年的事。很可能這位仁兄不諳廣東人的地道文化,又加上香港一般公司文化習慣以洋名稱呼,或許以為用洋名稱呼才是時尚有派頭吧,所以才鬧出這段小插曲。

入鄉隨俗,生活上遇見平凡或高雅都是常事,只要心存敬意,一些小節不必太過拘泥,大家多些交流真誠相待,做事自然得心應手,歡懷心暢,人事和睦。

Comments